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宜蘭歷史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
南方的興起

  1920至40年代是宜蘭社會穩定、產業經濟發展的時期,尤其是溪南地區的興起,最值得注意。泰雅族原住民問題的解決,使得殖民政府得以全力開發山林資源,繼樟腦事業之後,太平山林業的伐採尤為重要。1917年起台南製糖會社、台灣紙業會社先後成立,在今日五結鄉的二結地區形成一個工業區。1921年經營今日三星鄉天送埤發電所的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成立,敷設的輸電網絡,足以供應縣境內各式產業之用,成為宜蘭地區的工業之母。1924年台灣總督府將營林所移設於羅東,此後羅東街因木材業而大為興盛,成為宜蘭地區經濟的首府。同年宜蘭線鐵路全線通車,進一步解決了宜蘭「形勢封閉」的交通困境,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吳沙「開蘭」。
  1920年實施地方自治,街、庄正式成為一級地方政府,成為一個有預算、有固定編制人員的組織,同時也將原來的宜蘭廳分為宜蘭、羅東、蘇澳三個郡。隨著經濟的發展、教育的普及,趁著大正民主時期,台灣人民開始參與各項反對運動,其中蔣渭水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、台灣民眾黨,對於台灣人的文化啟蒙,有著深遠的影響。日本官方不得不適度地開放政治參與空間,以攏絡台灣人心。1935年10月,地方制度改革新法令正式發布,確立選舉制度,規定地方街庄協議會議員,半由官選半由民選,舉辦了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地方選舉,開啟了台灣人政治參與的新頁,宜蘭人也因此開始察覺自己想法對整體社會的影響效能。
  1937年「七七事變」後,中日戰爭全面爆發,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後,為了動員台灣人支援戰爭,殖民政府積極推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一方面強制台灣人日本化,包括改姓名、國語家庭、宗教整頓等;同時也廣施恩惠,在日治的最後5年成立了蘭陽高等女子學校、宜蘭中學校和羅東女子農業學校等三所中等學校。
  但是,日本在戰場上已無力回天,為了挽救頹勢,日本將所有資源投入戰爭,整體台灣社會因而全面動員起來。到了1945年,美軍開始轟炸台灣,宜蘭人已經無法正常作息,每天忙於「疏開」和領配給物品而奔忙,當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。

南方的興起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