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宜蘭地理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
季風氣候區

  宜蘭縣屬於季風氣候區,每年秋冬之際,東北季風盛發,夏季則氣溫增高,對流雨旺盛。加上西高東低的地形,終年有雨,9至12月是颱風季節雨量最多,全年雨日超過200天,年雨量超過2,700毫米(mm)以上。
  各月降水量分布十分均勻,且每年有豐富的剩餘水量,利於地下水涵養;含水層為粗砂及礫石層,分布於沖積扇扇頂至扇央地帶;沖積扇的範圍大致以鐵路為界,海岸平原以砂層或砂土層為主,沖積扇的扇頂和扇央透水性均相當大,在雨量充足時,這些滲透入地的地下水,隨坡降流至扇端,而在扇端一帶,常因受壓而形成湧泉;沿海地帶以細砂及砂土為主,透水性較差,加上沙丘的影響,上游流速較快的地下水被迫流出地面。羅東溪蘭陽溪匯流處以東是蘭陽平原地下水最豐富之地區,到處可見自噴井或湧泉(松樹門、龍目井、龍泉、龍潭等游泳池水源皆來自地下湧泉)。一般而言在沖積扇扇端地區多有湧泉,即在地形等高線10~20公尺等地區容易產生湧泉或自流井。
  河流由西往東的堆積旺盛,冬季的東北季風強勁,兩者在宜蘭的海岸線遭遇,形成一道長23公里、高約10公尺、寬200~700公尺的沙丘,在東北季風盛發或颱風來襲時,它是很好的屏障,但在平時,這樣的高度會導致河川無法直接出海,形成沼澤濕地,河川必須蜿蜒尋覓沙丘較薄弱的部分出海,或者與其它河流匯流合力出海,如蘭陽溪、冬山河、宜蘭河,在壯圍東港附近合流沖開出口流入太平洋。
  宜蘭得天獨厚,從不缺水,但問題水多了導致排水不良,自古以來就是水患嚴重,自1796年起至1850年,文獻記載的風災水患,造成河流改道、田園淹水者達十九次之多。每逢秋冬兩季,宜蘭即進入雨期,雨量大者,往往動輒傾盆而下,造成所謂「溪張泥深肩負苦,雷奔電掣鬼神驚」的景況。
  宜蘭的天然災害中,颱風往往是造成災害最主要的因素。每年四月到十月之間,在西南太平洋所發生的颱風,由於進行方向多西向或西北向,東瀕臨太平洋的宜蘭,颱風登陸機率頗高,加以無山嶺屏幛,一旦颱風登陸長驅直入,往往造成人民重大生命財產之損失。
  早期冬山河下游的地形低窪,且沿海又有沙丘使水流受阻,有如一蓄水池,所以每每豪雨貯水四處氾濫。1974年10月間宜蘭地區發生連續豪雨,引發潰堤倒屋及交通中斷之大水災,農田積水近月不退,災情至為慘重;中央政府為了整治低漥地區的淹水問題而於1975年開始著手進行的冬山河截灣取直改善工程,至1989年工程陸續完工;不但改善了地區淹水的情形,冬山河下游更規劃為親水公園,成為宜蘭縣重要的觀光景點。
  隨著宜蘭觀光業的發展,冬山河親水公園,不但遊客眾多,每年的國際童玩節,更成為親水公園最大的特色。

季風氣候區春夏之際季風氣候區冬雪
close